在中国发光发热的外籍“劳模”
 
   发布时间: 2022-05-16    浏览次数: 363
 

        开放、 包容的中国正不断吸引大量 外国人士来华工作、定居。 这些外国友人 不仅亲历中国的飞速发展, 还在各自深 耕领域发光发热, 其中一些人甚至成为 中国人眼中的“劳模”。 

        长期以来, 在与中国距离遥远的阿 根廷,中国是“神秘”“新奇”的代名词。 

        起初,阿根廷人斯蒂文·索特雷对中国 同样陌生。5岁时,一个中国杂技团到阿根廷 表演,才让他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再后来,他 通过阅读书籍“想象”中国。“阅读让我逐渐 了解中国, 也让我对中国的一切感到好奇、 着迷,渴望有一天到中国去游历、感受。”

        直至 1999 年, 斯蒂文的渴望成真。 28 岁的他经过长途飞行,来到中国,游览 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首次中国之行虽短短一个月,但中国 历史文化在斯蒂文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 烙印,从此,他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这次旅行也让斯蒂文深刻认识到学 习中文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不能分 开,多学习语言,就可以多了解文化。 ” 

        回国后,斯蒂文开始到唐人街学汉语、 吃中餐、看中国电影,还练起了中国功夫。 

2010 年, 他有机会到中国人民大学 求学,经过刻苦学习,成功取得了博士学 位。 “在读博的 5 年时间里,我的同学和 老师们给了我很大支持。 这段学习经历 使我与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让我找到 了一种归属感。 ”他说。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 为更深入 了解中国,在北京学习之外,斯蒂文还在 保定、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玉树等地 游览过,接触了中国各式各样的群体、方 言、美食及面孔。 这一切,都让他深切感 受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 以及快速发展 带来的巨变。 “

        如今, 中国大部分地区被高铁联 通。 有一次, 我坐高铁从北京南下到深 圳,八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车厢、车 站 的 面 貌 以 及 车 里 的 服 务 都 发 生 了 变 化。 ”斯蒂文说,他曾经的按键手机也换 成了现在的“全能工具”,充当了电脑、手 表,甚至钱包、地铁卡的角色。

        现在的斯蒂文已经成为常州大学外国 语学院西班牙语教师, 一直致力于促进阿 根廷等拉美国家和中国的交流。 “日常教学 中, 我会有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管 理能力, 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中拉文化交流 活动,真正成为国际交流的参与者。 ” 疫情前, 斯蒂文曾协助一批来自拉 美的老师、 商人组成的团队到常州学习 考察。 短短两周,团队成员就对中国认知 发生较大改变,并渴望与中国企业合作。 “他们觉得中国比想象中发展得快多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很快。 ”

        因为在教学工作和促进中拉交流合 作等方面表现突出,斯蒂文于 2019 年荣 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于 2021 年 获得常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 斯蒂文的父亲同样 投身中国研究。2020 年,他们父子还合著 出版了介绍“一带一路”的西文书籍,为 这对父子的中国研究之路写下了生动注 脚。 (新华社记者 陆华东 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