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泱泱华夏,文化历久弥新。从栩栩如生的剪纸,到朴素典雅的茶艺;从精美绝伦的汉服到暗藏玄机的围棋,再到飘逸潇洒的书法……”,礼堂内,周有光文学院带来的诗歌朗诵+演绎《国韵潮声》,用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和余音绕梁的器乐演奏,博得现场阵阵掌声,这是常州大学第五届“魅力华夏”传统文化大赛决赛的现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校举办这样的比赛,就是希望同学们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常州大学团委书记田轶介绍道。
面向未来,常州大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红色文化、石油石化、创新创业三大办学特色,对标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一流育人环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写下“奋进之笔”。
红色文化浸润,为铸魂育人赋能增效
“文化墙上韦忠良教授的‘铁人精神’事迹令人动容,用言传身教为学生竖起了一座‘让人生过得更加富有意义’的航向标,我觉得人生当如此。”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易鉴政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思政文化墙前发出感叹,文化墙以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为主线,将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结合,立体式点亮“大思政课”育人观。易鉴政毕业后入职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向单位主动请缨去西藏一线最艰苦的地区工作。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在这方含氧量仅为内地三分之一的雪地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母校“责任”校训。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有义务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用红色文化凝魂聚气,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党委书记徐守坤向记者说。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舍生忘死、以血肉之躯掩护群众撤离的陈伟轩;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帮教罪错青少年回归社会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陈醉;肢体残疾只能依靠轮椅行走,却身残志坚带母求学的傅鹤伟......在沉浸式、主体式红色历史文化的浸润下,常州大学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行力量的教育实践。
“通过排演常州三杰革命事迹剧目《觅渡》,我不仅有幸领略了一系列红色故事、探寻了一大批红色印记,而且感受到了红色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前不久,音乐与影视学院2022级硕士生、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觅渡》主演之一的胡炜参加了在常州凤凰谷大剧院的演出后,向记者表达了其沉浸在极具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当中的激动和自豪。
如今,红色文化已然成为常州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深入开展爱国名人冠名学院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各级党组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烈士纪念日、国庆、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活动,举办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师生从“被感动”到“见行动”,使红色文化成为学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
聚焦办学特色,服务石油石化发展
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40多年来,常州大学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等众多行业领军人才,更有一大批毕业生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系统成为骨干。石油石化特色已成为常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常州大学着力发挥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于今年相继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运用“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联通畅通融通。该校以创新联合体作为学校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基层组织,按导师团队及攻关项目开展工程本硕招生培养,有组织推进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推动石油科技的发展,同时还要肩负起践行并弘扬石油精神、引领石油文化的光荣使命。”校长陈海群表示。在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常州大学都会融入石油精神的教育,让石油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把弘扬石油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汲取石油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入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学校不仅邀请石油领域的相关专家走进校园,也让我们走进相关行业企业,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让我们亲身体悟石油精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邢梦园说。每年,常州大学都要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奔赴各石油石化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油田、走进企业,在实践中体悟和学习石油精神,让石油精神永葆活力,代代相传。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的思维习惯。在学校的全程协助下,我们的创新创业梦想照进了现实,大赛不仅是新奇思想碰撞的舞台,还能寻找到解决科研难题的灵感和方法。”常州大学2023级毕业生马文韬说。由他作为领衔人的项目——《宽红大量——近红外无线激光通信设备制造商》在2023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教育部等十二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创新创业赛事,比赛竞争非常激烈,金奖项目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张小远说,这充分得益于多年来该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参赛只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条上的一环,该校制定了《关于印发常州大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打造“一专一赛、一院一品”工程;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构建了涵盖3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体系。此外,学院还围绕双创赛事开设课程,如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围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设了1门专业必修课《数学建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遍地开花。
在教师培养上,该校淡化学历、论文、资历等传统评价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破除“五唯”的职称制度改革。第八届“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试半工倍”第一指导教师李一芒说:“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和教授评选挂钩,学校的新政策让他体会到了高校教师的价值感和获得感。”
“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重要引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青年则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我们始终引导学生做真学问、练真功夫,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的前沿问题,在实战演练中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党委书记徐守坤表示。常州大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前沿和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学校成为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起高校,省级产教融合优质资源建设平台数量在江苏省高校中位居第1。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5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深度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活力。(盛熠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