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记者从常州大学了解到,该校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上,获国赛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2项,金奖总数、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常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张小远介绍,此次常州大学的获奖项目突出了产业化应用强、商业化价值高的特点,涉及智能制造、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艺术服务等领域,体现了常大学子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其中,部分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将赛场变为学生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表示,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犹如隔着一条“银河”,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高校科研成果走上产业化之路的“擂台”。
“我们突出问题导向,把高校创新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非常看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价值。”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玉说。
近年来,电动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不断增大。固定充电桩存在找桩困难、步行远、延时占位费高三个痛点,该校组成驰能无限——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的创新者项目团队,把“车找桩”变为“桩找车”。“驰能无限——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的创新者”项目因解决了锁车充电问题,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
“这个项目具有独有的充电转换装置、分体式设计、低成本的底盘减震技术,自动驾驶方案使项目具备极大的成本优势。我们直接面向新能源车主提供充电服务,通过固定租金或利润分成的方式获取场地准入。”该项目负责人原晨旭说。
“关注创新、关注前沿科技是大赛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学校参赛项目的创新性很强,在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攻克了对应环节多年来无人解决的难题。”陈海群说。
该校项目团队将赛场变为学生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实现了多方面技术突破,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宽红大量——近红外无线激光通信设备制造商”项目,针对传统无线激光通信技术受外界环境干扰影响大、设备体积以及重量过大等缺点,实现了高频自瞄准与跟踪技术、自适应交织编码技术、大气湍流模拟技术以及收发一体共光路设计四项突破,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目前,该团队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价值超800万元的订单。
“重金”奖励,参赛师生可享受特殊政策
如何以赛促用,赛场上练就产业创新“尖兵”?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常州大学为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重金”奖励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
“我们淡化学历、论文、资历等传统评价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破除‘五唯’的职称制度的改革,在常州大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2022年,第八届“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试半工倍”第一指导教师李一芒表示,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能够评上教授,学校的新政策让他体会到了高校教师的价值感和获得感。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介绍,近年来,常州大学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新创业特色彰显。学校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并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传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通过各类比赛,参赛队伍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同能力,更锻炼了项目商业化运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新吲哚菁绿靶向递送系统革新者项目,是该校第一个国际项目金奖。“我们正努力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实践,计划与国内大型药企展开合作研究,共同推进‘靶向之星’新吲哚菁绿偶联物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该项目负责人杜坤达表示。(郑莉 包海霞 盛熠 庄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