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非诉讼多元化争端解决研讨会在常州市中吴宾馆举行。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峥、政协副主席张加林、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曹忠明、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建国、司法局局长陈跃峰、民盟专职副主委张翠娥、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张正朝,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派驻监察专员沈新奎,史良法学院名誉院长曹义孙出席会议,来自各高校、常州市各部门和多家律师事务所代表50余人参加会议。史良法学院院长张建主持会议。
陈群指出,在“校地盟”多重资源同向发力的强大推动下,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希望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聚焦“532”发展战略,快速发展壮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积极的司法探索和常大贡献。
曹义孙指出,非诉讼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方式方法,是解决社会问题与纠纷的工具百宝箱,要明确研究院的目标与定位,搭建研究院工作平台,坚持长期主义原则,凝聚多方力量,为我国非诉讼事业做出新贡献。
张加林表示,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的成立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探索,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非诉”重在前端治理,具有高效、便捷、保密、非对抗、低成本等优势。他希望研究院在培育与建设非诉讼新学科、培养非诉讼人才、破解“诉讼爆炸”难题现实需求等方面取得成果。
曹忠明表示,非诉讼研究院搭建了一个集约化的资源平台,有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有效降低纠纷化解成本,解决司法辅助人员缺口问题。他希望研究院找准科学路径,省心省力化解群众矛盾,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
王建国表示,设立非诉讼研究院、研究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是对传统诉讼程序的创新,是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应坚持德法交融和诉源治理理念,借助多元互补、有机衔接和内外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矛盾纠纷顺利化解,保障社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陈跃峰表示,非诉讼纠纷化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民心工程,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市司法局将立足“一个统筹、四项职能”,充分发挥非诉讼机制建设的职能作用,丰富拓展非诉讼机制建设的实践载体,着力推进非诉讼机制建设的协调联动,以统筹推进法治常州建设为抓手,与高校和各政法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建,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建共享非诉讼纠纷化解新机制。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与同济大学法学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分别与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江苏博爱星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
许峥、陈群共同为“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揭牌。
陈群向非诉讼研究院院长曹义孙、秘书长于玉芳颁发聘书。许峥、沈新奎向研究院特聘专家颁发聘书。(唐亚岚刘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