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常州大学上演了一场工科男对民俗的浪漫告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生丁浩举办了他的“中国梦·青春志·我的大学”个人剪纸展,人们印象中呆板的工科男用美妙绝伦的剪纸表达了他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想用传统艺术向大家展示的90后的青春梦!”丁浩如是说。
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看来,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所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和归宿,继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需求。
让传统文化原汁原味走进高校课堂,是常州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2010年5月,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安家在常州大学的图书馆中,1000多平方米展出了共57个非遗项目,该馆成为常州最权威的地方非遗展示场馆,采用包括文字、图片、实物、录音以及影像的多方位表现形式,建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
常州大学校常州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学琦认为,将非遗馆建在校园内就是为了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记忆,“文化不是强行灌输,传统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销,学校要做的是‘开菜单’,吃什么和怎么吃,由学生说了算。”
除了把“非遗馆”建在校内,常州大学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工入职教育序列,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常州文化系列讲座,聘请区域文化专家授课,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传承家训家规,培育文明风尚”主题活动中,汉语言121班的学生俞悦晒出了自己的家训:“心乃一身之主 心不修则身不正,身不正则万事无成,故修心之义大矣。”俞悦告诉记者:“心是人之本,心正才能身正,做人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心态。”在她看来,家规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的特点,常州大学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一群90后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认为,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的“短腿”就是“氛围不够,要将传统文化之“历史经典”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老道理”与立德树人“新途径”的有机融合。
为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常州大学还以名人先贤精神为引领,让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明白‘信仰’的价值。为此,学校将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紧密结合,以“常州三杰”命名校园道路,组建以常州名人命名的“华罗庚学院”、“史良法学院”、“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建立“太雷学社”,并将命名“秋白班”。
在建设校内传统文化“大课堂”的同时,常州大学还积极拓展校外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多渠道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脑、入心。
常州大学与各文化研究机构合作,挖掘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去年6月,成立“常州大学中华孝道文化研究院”;去年12月,常州大学联合五维投资公司、四海同方公司、常州孔子思想研究会四方共建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与常州市社科联合作共建的历史文化研究所,历时近两年完成常州文化研究的第一步区域断代专史《清代常州文化简史》,为常州当代城市精神挖掘与提炼提供良好的基础和资源,该书还作为学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
常州大学副校长芮国强表示,对中国文化资源重组以及对中国文化基因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大学教育不应推辞的文化使命,常州大学本着创新教育品牌、加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精神,为校园文化提升品质润泽滋养,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断造血生津,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6月,常州大学跻身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据了解,学校目前正规划设计“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网络虚拟展馆,充分运用3D虚拟现实等技术来建设特色鲜明的网上非遗展示馆,为广大师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开辟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