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改革要谋与动结合(下)
 
   发布时间: 2014-12-25    浏览次数: 102
 

  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

   杨宗凯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这所学校有近万名员工,但行政职员数量很少,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该校聘用大量的专职科研人员令他印象深刻。

   因此,在我校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此,他有着自己的冷静判断。

 

   H:如何突出办学特色?

   Y: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首先,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教育就是一种特色,全国有师范教育的高校有200多所,他们都可以称特色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师教育特色的特色。我认为,应该在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中寻找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信息化教育特色。我们学校现在是教育的信息化很强,反过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这方面我们还很弱。这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学科重组,围绕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H:如何突出研究型?

   Y:以我的理解,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规模要超过本科生、教师要有足够的多,其中科研人员比教学人员多。从这几个指标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在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提升,在国家三大奖上要有突破,同时,要产生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教学也要改革,要开展研究性、启发式、导学式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H: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

   Y:高水平大学体现在两个方面,学术高水平与管理高水平。我们要通过“一体两翼”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信息化和国际化,重点在“化”。我们不是简单说信息技术和国际交流。所谓“化”,就是改革,这种改革符合信息时代的特征,即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的扁平化。目前学校的层级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盲区,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和执行力的减弱。

    信息化社会,要求我们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而我们现在是工业化的培养模式,批量化培养学生,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因为他们同质化严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我们也不要狭隘地看待国际化,国际交流只是其中必要的物理层面的一部分,上层还是改革。我们的教学、科研、人才、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都要国际化。

    “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国际化建立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杨宗凯认为,这是“化”的根本,包括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这是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学校近年来发展很快,一是人心齐,二是行动快。

    “信息化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我们不能停留在工业时代。”他说。

 

    “我们要进一步拓宽与校内师生员生的沟通渠道”

    H:针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反应的问题,学校有何举措?

    Y:我校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重视解决师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我校教育实践活动从去年七月初全面启动,学校把征集到的2000多条意见梳理汇总成86条主要意见,并分为8个方面,按照工作分工归口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据此提出了231项整改措施,其中即时性整改176项。在即时性整改措施中,已经完成的有143项,正在实施的有33项。确保整改责任到人,整改成效可查,整改落实不走过场。

    我校每年都会把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当作“实事”纳入到工作考核之中,如学生反映的灯光球场问题我们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有学院提到的气象站问题我们也列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一定要解决。对于大家反映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的有关问题,我们组织了五个调研组到十个学院认真的调研,现在正在分析大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力争拿出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进一步拓宽与校内师生员生的沟通渠道。除了继续发挥校领导午餐会这样的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外,今后,我们还将创造平台与学院的院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及其它各个群体沟通,与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对改革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