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我校暑期第一天。华罗庚学院93名同学迎来了为期23天的夏令营。他们将分批分次进入实验室、企业,参与海外游学和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培训,其中,25人将跟随学术导师,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从熟悉实验仪器开始,为培养科研素养打基础;53人将走进常州三晶世界科技园和科教城的15家企业,进行实践素养的提升;9人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的知名大学,包括哈佛和剑桥大学,开展交流活动,拓展国际化视野;近20人组队参加国家数学建模大赛和7人将组队参加国家电子设计大赛,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得以实际应用。 进实验室:跟着学术导师做实验
暑期第一天,对华罗庚学院化工专业121班的魏鹏飞和班上的25位同学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学院的夏令营学术导师论坛上,他们迎来了本科学习生涯的第二位导师。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导师们将指导他们专业学习,并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与创新精神。
“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希望他们能够学习导师的科研态度和为人处世。”学院副院长李忠玉教授表示,所选导师,是学校里优秀教师的代表,深受学生欢迎。
华罗庚学院实行的学业和学术的双导师制,是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办学特色之一。
当天,14位导师和25位本科生面对面,着重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前规划。导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推销”自己,希望吸引更多的学生加盟自己的研究团队。
“来我的团队吧,你将有机会到四药厂,操作大型的仪器设备,了解市场畅销胃药奥克等药物的研发、加工生产过程。”李正义副教授,在石油化工学院从事了很长时间的有机化学研究,与常州四药有着常年的研发合作关系。陶宇导师,主持研发的项目,经费充足,对学生直言不讳:“我的团队,不差钱,你将不会为研究经费发愁。”
事实上,在学生导师“双选会”之前,有的学生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导师的背景、主持的项目,他们都摸了一个遍。化工121班的汪凯就是其中一个。汪凯告诉记者,他选择姜兴茂教授作为学术导师。除了姜教授主持的纳米材料项目在技术、市场上的吸引力外,其留美博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常州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及拥有多项发明和专利,也是他所看重的。“跟着姜教授,可以增加国际视野,拥有更高的起点。”
记者了解到,抱着和汪凯一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姜兴茂教授受到学生的热捧,成为收到学生“橄榄枝”最多的导师。姜兴茂教授告诉记者,华罗庚学院本科阶段配置学术导师,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前沿课题,甚至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
进企业:跟着创业导师学创业
7月13日开始,每天早晨的8点30分开始,李宗书、杨建、惠梦梦从武进大学城,赶到位于新北区的三晶世界科技园内的常州雷射激光设备有限公司,穿好鞋套、戴好手套,进入车间,开始他们一天忙碌的企业实习。
他们三人是一个团队,负责电脑显示器、手机显示屏所需要衬底的制作与生产。现场,李宗书将制作衬底所需要的蓝宝石晶园贴到一块圆玻璃上,这道工序被称为“贴膜”;然后,将其送入激光切割机进行“切膜”;切完后,将膜分裂成1毫米的大小,称为“裂片”,最后,包装成成品。
贴膜—切膜—裂片—包装,5天的实习,不仅让他们收获了操作技能,了解了产品用途,与市场。还让他们有了理性认识,“本科毕业,是工作还是考研,一直没有清楚的认识”,杨建说,通过几天的调查,公司里的本科生,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接触不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而研究生就不一样了,多数在研发和核心岗位。“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考研的决心。”
蒋桂平2010年从常州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3年时间,已经成长为企业中层,负责车间的管理、市场开拓及销售工作。学弟学妹们实习的这几天,他没少花心思指导。“学弟学妹们学习能力很强,不懂也会问。”
18日上午,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三晶世界科技产业发展公司揭牌,13家企业的负责人成为该学院的校外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指导。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