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推行“低职高聘”人事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 2014-03-18    浏览次数: 679
 

       本报讯      寒假了,学生大都离开了学校,但我校实验大楼每晚灯火通明,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孔泳博士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工作到很晚。

       在我校,像孔博士这样埋头工作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比比皆是青年教师工作热情和强烈事业心的激发,得益于校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和近期大胆推行的“低职高聘”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处处长黄正介绍,为加快实现学校发展“弯道超越”的目标,校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坚持“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留遗憾”的人才引进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优秀博士的加盟,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如何激发和满足青年教师的高层次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让他们得到荣誉、成就、自尊和发展,也是摆到学校领导和人事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学校及时抓住实施绩效工资的良好契机,认真落实学校党代会提出的“建立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的战略目标,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中,大力实施“低职高聘”,即在岗位聘任中,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不唯年资阅历、职称职务,只比业绩贡献,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破格晋升制度,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改革举措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本轮岗位聘任中,全校有19名副高职称教师、9名中级职称讲师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经过专门评审,最终11名教师“低职高聘”晋级成功,其中,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3人。

       孔泳,石油化工学院的副教授,此次凭借2010年获得的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竞聘了“教授二级岗”。孔老师欣喜地告诉记者:“我坐了一回火箭!”。

       经济管理学院的张普也是这次“低职高聘”的教师之一,她此次以“讲师”身份竞聘到了“教授级岗”。她的业绩亮点是荣获了常州大学首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她用“让年轻人有机会插了一下队”一语描述本次改革,“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竟然成功了。”张普认为,这一举措让她看到了希望,“感觉有了‘奔头’,这是学校对我未来工作发展的支持,给了我压力,更让我充满了动力。”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