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副刊

蝶 变 : 三 代 人 的 住 房 故 事

常州大学校报575期发布时间:2023-06-29浏览次数:54

壬寅新年伊始,万物焕新,喜入新房。乡屋重被建起,厅堂敞亮,灯火通明。外婆试着一个个开关对应的电灯,“伊是楼梯的,伊是厨房间。哦!格个是客厅”。 外婆的手不断游走,大家都陷入了自己的回忆…… 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地重回宁静。太公太婆在自家的地基上建起两间平房。黄昏里的烟囱头,黑灰色向上爬 升, 也融进蓝天。和玩伴摘不明的野果,在赵家水屯游泳嬉戏,睁开眼看阳光里的水世界。村里的广播站放着“东方红”,那是外公的童年。捡柴火,在田地间除野草,麦浪稻香喜人。农民是土地最忠实的守护者,土地也倾尽一切馈赠他们。谈不上多富足,但简易的平房能充满灶火的暖。生活真正让每一双勤劳的手捧满果实。七十年代,外公参军入闽,与金门一湾之隔。在部队学普通话,学新技术,学新思想,光荣入党。退伍回乡,成为村里人依赖的电工。随后迎娶外婆。 我的妈妈出生于1978年12 月,广播站台里,“……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十年,农民收获了一批新时代的稻米。1989年,外公决定将 平房拆去,造朱门蓝窗,阳台阁楼。很算得上平地起的一阵惊雷。这是外公外婆用双手积累的心血。下寻村头泥水匠,上觅顶阁油漆师,无微不至。酿酒的米缸、藏鸡蛋的箩筐和剥壳的稻机,果断又准确的每一声“啪嗒”,整个楼道都被点亮。外公总能让他的房子活起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90年代,乡里每户人家开始做“家工”,织布做衣,供给城市。妈妈的课余亦有很大的时间花在缝纫机上。骑上自行车,沿着田野上课去。脚车踏过了几里路,太阳升得高了又高。家里安上了座机,村里人和人之间像是织成了网。翻开妈妈的毕业册、同学录,五彩的衣服,男生的中分头,女生的裙子,妈妈红扑扑的脸,绽开十分的笑颜。我的妈妈在姑苏城上了大学,外公的“城堡”又添了许多新物件。 28寸大彩电也被请进了家中。这成为随后我的童年的重要回忆。我急匆匆扒完最后一口饭,拉着舀第二碗酒的外公去开电视机,外公筷子一放,手擦擦毛巾就陪我上楼。下楼拿起酒,一晃碗,是好多年。我不再上楼看少儿频道,电视机的占有者换成了弟弟,外公把“嗒嗒嗒”的摩托车换成了无声的电瓶车,少有村里人请他去“喝酒”了。外公年纪大了。房屋似乎也在衰老,它依然坚硬,却不可逆地长起皱纹。妈妈和外婆讨论着房子。“应该砌。”外公低语,把碗中酒一饮而尽。“允许村民自建房翻新”政策的消息一放出,妈妈随即提出了申请。村里的审批飞快通过,这一 次,妈妈成了全村第一人。 拆屋,筑基,选材,寻匠 ……地方乡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把我们的工程视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爸妈的共同努力下,房屋如期建成,各类新式家具置于新房,蓝光电视机让一家人随时进电影院。 三层旋转着向低楼的吊灯,照在我心底。 2021年秋初,即将赴异乡求学。外公“巡视” 一番正在建造的新屋,在我旁边坐下。倒些自己酿的米酒,也给我盛了半碗。在党四十年,算是“老同志”,但其实我少有听他自称党员。酒过半碗,他回忆自己的从军生涯,讲游泳第一,担任班长,军训高中生。“当年我其实也蛮求先进的。”只淡淡这一句,然后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我跟着笑。秋风从夕阳吹向金黄的田,脸也微红,外公精神抖擞,谈着从两间土房到楼房再到如今的乡村别墅, 外公小眯了一口酒,郑重地跟我:“党的政策好!还是要跟着中国共产党! ”我点点头。(周有光文学院 徐陆延 本文为常州大学“奋进新征程,青春勇担当”全校大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


X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