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周有光塑像前,摆满了鲜花。听到周有光先生去世的消息,学校师生纷纷自发前来悼念。1月13日,周有光112岁生日,周有光奖助学金在常州发放,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张靖成为30多名获得者之一。“虽没见过周老先生,但去过他的故居、读过他的书、听过他的许多故事,觉得和周先生很亲近。今天,感觉一个很熟悉的人离开了,很悲痛。”张靖说。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成立国内首个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在揭牌成立前夕,常州大学副校长芮国强和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首任院长薛荣一起到北京拜访周老,向周有光先生颁发终身名誉院长聘书,并为周老佩戴常州大学校徽。
“如何培养新时代的语言文化人才,是周老生前非常关心的。”薛荣回忆,当时周老思维依然很清晰,“他说,可以试一试教授治校的办法,成立教授委员会,它是权威的。不能关门办大学,学校内部思想开放,这样学校的发展就快了。”
“周有光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他的思想和学术道路影响很大。”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史品南翻看校史告诉记者,周有光1906年出生于常州青果巷一个贫苦家庭,在育志小学和常州中学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当时白话文不允许进入课堂,有一位老师思想很新,经常在课外宣传白话文,令周有光对语言产生了兴趣。那时常州中学的课本,基本都是英文的。等到他走出中学时,已经有了很高的英语水平。”
“‘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是周老经常对家乡人说的话。”教育厅副厅长、原常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成斌说,家乡人已连续6年进京为周老祝寿,老人思维敏捷,谈吐风趣,百余岁的高龄仍然思考着祖国、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周老说,这两句话可以用在每一个地方,时代不一样,眼光也要不断扩大。常州人有一个传统,就是拼命往外走,这是对的。这样,眼光可以不断扩大,可以将本地发展得更好。”
“我国培养的语言人才跟西方还有较大差距,话语权较少。”学院现任副院长葛金华告诉记者,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打破了目前高校中中文和外语不通的“壁垒”,设有中文、英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四个专业,通过课内四个专业师资、课程、活动等的交叉融合,课外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周有光文化讲堂,推动符合时代需求的语言文化人才成长。
根据周老提出的“开放办学”理念,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负责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并沿用常州大学“专业负责人”制度,让教授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享有主导权。
在成立之初,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就联合多方成立了200万元的周有光基金。去年,受周有光基金会委托,学院制定出台了《周有光语言文化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鼓励老师进行学术研究、举办学术活动。
“周先生提出的‘用世界的眼光看国家’,为我国的语言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以周有光名字命名的语言文化学院,学院将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将周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落到实处,这是荣光更是使命。 (苏雁 李锦 包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