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要闻

建设有影响力的文科

常州大学 第450期 第一版 头版要闻发布时间:2016-06-15浏览次数:134

——访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

 “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总结,蕴含有关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事关人类社会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不仅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且探讨什么值得做和做什么才是对的。正是这种文化特性和价值取向,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更加显著”。从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的话中,记者找到了这所工科院校何以下大力气建设文科的答案。

向多科性大学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意义是什么?

浦玉忠:从学科发展史看,科学技术的不足逐渐显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文科的作用,呼唤人文教育。没有文科就办不成高水平或一流大学的观点成为共识。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从学校层面说,发展文科是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内在需要,是学校实现从单科型学院向多科性大学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常州大学石油化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科专业见长。学校文科发展面临哪些困难?

浦玉忠:我们的文科发展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高质量学术成果不多;师资结构待改善;文科与石油业的融入度不高;学校文科氛围还不够浓厚。具体来说:一是学科专业办学水平、层次不高,特色不鲜明;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专家型教师少;三是高质量成果不多;四是决策咨询研究能力不强,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政策研究两层皮现象、智库功能展现方式单一、应用课题质量意识不强、咨政服务能力与政府需求存在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上述困难,学校如何解决?

浦玉忠:近几年来,学校将文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首先,理顺文科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新平台。健全文科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加大对文科发展的整体规划、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学校文科高层次发展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渐成体系的过程。其次,健全驱动文科发展的政策体系,扎实推动文科专业建设。再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2010年以来,学校及各文科学院坚持引才与引智结合、全职与柔性并举,文科人才队伍建设步入量增质升的新阶段。人才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有力地助推了文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最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拓宽文科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学校文科在主流学术圈中的影响力。

用“本地语言”服务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听闻常州大学长期践行“有效科研”的理念。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浦玉忠:“有效科研”是指高校科学研究从科学理论与技术自身规律出发,探索出前沿的科学理论和实用的科学技术,履行高校传统的四大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认为,高校应把地方经济文化的环境特性融入科学研究平台中,善于使用“本地语言”服务社会。常州大学始终将研究常州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科研方向,让科研与地方发展“荣融与共”,力争当好企业的科技“后院”,通过完善科研的发现、合作及转移机制,助力产学研深度合作。

我们希望通过“有效科研”的实践,在学校文科建设中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从“重量轻质”到“量质并举”。使科研回归“质”,实现科技创新。其次是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在适当保留部分领域“小科学”研究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好科技和人才资源,实现“大科学”式科学、技术、人才系统整合。最后是从“纵横分割”到“纵横融合”。通过横向的实践研究成果,促进科学理论领域纵向进步,再将纵向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技术再转变为实践成果,实践成果再促进理论提升。

有影响力、有显示度、有贡献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文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浦玉忠:“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遵循四大方略推动文科改革发展:一是特色发展。将建设“精干的文科”,处理好“入文科学科主流”和“做特色”的关系。做到这些,意味着少而精,意味着追求水平与质量,意味着特色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融合发展,依托工科、理科优势,大力推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交叉研究。三是协同发展。学校已实施“中吴智库”计划,强化“大师+团队+基地”模式,力争建成人才培养、开放研究、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创新的新阵地。四是内涵发展。通过分类、减负,增重的方式,逐步建立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规律,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分类”是指对不同成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评价标准上改变根据期刊、论文、课题级别定等级的简单化倾向,通过同行匿名评议的方式来评价成果质量。“减负”是指改变“计算工分”式的粗放式量化评价方式,通过延长考核周期、实行代表作制、优秀学者免考核等方式,为人文社科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精品的涌现。“增重”是指将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类成果,纳入主流评价体系,增加评价权重,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开展问题导向的政策研究。同时,为改变实践中教学与科研“漂移”现象,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对学术质量较高的教学类成果,适当增加其评价权重。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面向社会、突出创新、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理念,建设具有常大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以“学术方向、学术体制、学科建设、研究平台、人才队伍”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战略框架,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有影响力、有显示度、有贡献度的文科。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仁 通讯员 包海霞)


X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