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常州大学取得历史性突破,较上届增加100分——

常州大学报 第444期 第二版 综合新闻发布时间:2015-12-23浏览次数:157

“跟进式”人才培养:常大突破之道


 1116-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州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常州大学在本届“挑战杯”中收获颇丰,最终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总分260分,较上届增加100分,取得了国赛的新突破。是什么让一所高校的“挑战杯”成绩在短短两年之内提升100分?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常州大学,一探其突破之道。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常州大学却凭借《“海归创客”:中国创新驱动的一支可贵力量——基于常州市6个留创园158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在本届“挑战杯”国赛中荣获文科项目一等奖。该项目指导教师彭伟告诉记者,“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留创园、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常州科教城离我们学校很近,为我们的课题调研提供了不少便利。同时,学校施行的‘跟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帮助也很大,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据了解,常大自2012年启动“挑战杯·卓越”项目以来,每年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遴选5-8项进行重点培育、扶持。今年“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有4件来自“挑战杯·卓越”项目。该项目从立项开始,到进入省赛、国赛,学校在各环节都会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平均每项投入经费达10万元。

 “‘跟进式’工作机制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共青团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服务型团组织为抓手,以青年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导向,按需设计、跟进开展共青团工作内容。”常州大学团委书记牟静对记者介绍说,“校团委要做到青年学生在哪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什么需求,共青团就跟进提供相应的内容产品。”

 “在此次‘挑战杯’比赛中,校团委的老师一直密切关注我们的项目。到了最后阶段,还请专家为我们的展示PPT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该校另一件一等奖作品《防弹衣材料聚苯硫醚合成新工艺》团队的队长樊白白对记者说,“无论是场地、专家还是资金,团委都对我们支持很多,让我们后劲很足。我们只要有想法,就敢去做,各方面保障都能到位。”

 记者了解到,常州大学施行的“跟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已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快车道”。学校已建成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验室并统一整合挂牌,打破学院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实验室采用“创新创业基金+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模式,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跟进指导和协同创新,积极培育和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从创新发明到创业成果的递进。学校大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从2008年起,机械学院、信息学院率先建立了院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目前,学校各学院相继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20多个,其中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11个。

 除此之外,2014年,常州大学和常州市人社局、团市委、常州科教城合作成立了常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跟进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整体开展创业课程教育。学校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9门创业课程和10余门公共选修课,同时,为有初步创业意向的中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务”“现代企业管理”“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与开发”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以及培训,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引导、培育专业性、科技型和特色化的创业项目。

 从2002年起每年拨付2万元,到10万元、30万元,一直到现在每年70万元,常大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例,奖励中的20%以奖金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师生,40%以基金的形式下发到导师团队用于项目培育,40%以基金的形式下发到相关学院作为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孵化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

 “如今,学校已形成教育跟进、教学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五位一体的‘跟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作为“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提出者,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对记者说,“此次‘挑战杯’能取得优良成绩,和我们全校长期坚持的活动跟进不无关系,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目标,不断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跟进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保证、经费保障、教师指导、项目管理、学术支持和创新激励等‘跟进式’工作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陈宇豪 包海霞)


X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