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场“中国梦·青春志·我的大学”个人剪纸展在常州大学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丁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常大美景等为主题的百余幅剪纸,通过独特的视角为青年大学生宣扬起核心价值观。
为在校学生的业余爱好办个展,高校并不多见,常州大学的考虑何在?校长浦玉忠表示,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简单说教效果一般,剪纸展将传统文化的“老道理”与立德树人“新途径”有机融合,新颖、脱俗。“而对丁浩而言,展览也是一种肯定,或许不久的将来,剪纸不仅仅是爱好,更成为一项事业。”
“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向哪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就及时、主动、有效地跟进到哪里”,这是常州大学这几年最真实的写照。浦玉忠告诉记者,如今,学校已形成教育跟进、教学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五位一体的跟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与时俱进,为学生带来非凡体验
“快看!龙吟虎啸亮英姿,传名家乡展风采。新月一轮冉冉起,名动天下镇沧海。”常州大学2015级新生报道现场,学生龙传新看到横幅上写着藏下自己名字的诗句,难掩兴奋。“这份特别的礼物,让很多同学感觉像中奖一样,也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憧憬无比。”
与龙传新一样,来自山东的华罗庚学院学生戴繁琢在报到当天也收到一份惊喜:她以1695票获得了海选投票第一名,将代表全体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以往,新生代表更多的是录取分数较高者,而今年学校要求4300多名新生来校报到前先拍摄一段自我介绍的视频,然后放上网络海选,由学生们自己投票选出。”负责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想借此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外,还希望告诉学生“高考只代表过去,未来才是大展宏图的舞台”。
“这种方式挺好,体现了公开公平,我为学校的做法点个赞”、“把决定权交给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网上赞许声一片。
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看来,跟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当社会新事物、新思维出现后,凡有益于工作和学生者,皆成为关注和借鉴的对象。
走进常州大学白云校区,一棵棵挂着二维码“身份证”的树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这颗树的生长习性、植物文化等相关信息,学习变得方便又有趣。
“现在,学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二维码信息门牌,‘扫一扫’便可获得授课教师简介、课程介绍、上课学生班级及人数等信息,我们可根据教室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室自修。”学生牛志刚打趣道,自从有了这一应用,自己就没走错过教室;有时随便扫着玩看到感兴趣的课程,还会去蹭个课。
规范管理,全面跟进学生的培养过程
10月29日,常州大学逸夫楼3楼,浦玉忠从华罗庚学院副院长李忠玉手中接过聘书,正式上任华罗庚学院151班班主任。“以后,大家见到我,可以叫我‘浦老师’了。”讲台下,围坐着的28名同学掌声响起、笑脸浮现。
“大家可以记下我的手机号和微信号。待会班长建个微信群,同学们看了什么好书、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可以在里面交流……以后,我会争取一个月跟同学们见一次面,当然,你们也可以直接到办公室找我,就在文正楼3楼……”第一场班会,浦玉忠的目的就是跟学生们混个脸熟,了解进校后的感受、解答他们的疑惑。
校长当上班主任,虽然外界对此众说纷纭,但浦玉忠却很坦然:教书育人首先要清楚学生的特点,而这正有助我去更系统、更完整地了解。“跟进绝非盲从,而是在充分调研、论证下,全面跟进学生的培养过程。”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明确了今后将以校内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守坤告诉记者,“以往,人才培养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现在,学校以专业为基础,强调的是学生能力培养。”
徐守坤介绍,如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会把要求学生需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等要求全部标明,然而再安排课程进行针对训练。“比如C语言的编程能力,学校会通过几门课程共同培育,各有侧重,而不是简单开一门C语言课程。”
此外,常州大学还实施了“教考三分离”制度,即教与出卷的分离、教与监考的分离、教与批卷的分离,并开设无人监考“诚信考场”,从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到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
“以往,考试和补考都没及格,就得重修。现在,我只需注册重考,通过相应的考试,便可拿到学分。”对于学生小张而言,这种方式既让自己节省了时间,也让自己尝到了教训。
创新路径,让学生收获便利和成长
11月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落幕,常州大学收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总分较上届增加100分。
“学校已建成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验室并统一整合挂牌,打破学院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彭伟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几年常大创新创业快速发展的原因,采用“基金+项目+实验室”工作模式,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跟进指导和协同创新,实现从创新发明到创业成果的递进。
“幸运”,是学生王莉对生活学习在常大的第一感受。学校不仅为她和同学们建设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等载体,还为她们“找”回了最淳朴的老师。
2013年3月,常州大学53位教授受聘担任“专业负责人”,他们拥有专项资金使用权和人事权,在探索“去行政化”、施行“教授治学”上吹起一阵春风。
“原本,安全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安排了实验课,但都各做各的,知识点相互独立,无法融会贯通。”在“专业负责人”邵辉的支持下,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综合实验课,并结合3D实训室,模拟生产场景,让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同时,学校还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路径,打造出‘微常大’微信公众号育人平台,通过好玩、好看、有内涵的内容,讲好故事、传正能量。”常州大学宣传部部长李伟明介绍,今年上半年,“微常大”推送的《辅导员的一天》用细腻生动的笔触,辅以照片、音乐、微视频等形式,展现了辅导员辛勤付出、奔波劳累的一天。“高兴的是,有辅导员反映,学生比以前更有礼貌了,还会经常发来短信问候几句。”
除了人才的质变,常大还欣喜地发现,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江苏高校第三;2015年Nature Index排名江苏高校第6位……“跟进式”育人模式,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包海霞)